宁澜是有些诧异的,山药早在《神农本草中》就有记载过,诗圣杜甫也写过:“充肠多薯蓣”,薯蓣就是山药。到宋朝山药基本已经普及了,并且正式用了“山药”这个名子。
不过这对宁澜来说是好事,大雪封山后他就没有进项了,这些山药对他来说有大用。
问了花婶儿,宁澜才知到那带泥土的果子叫面果,得晒几天才甜,宁澜便把面果上的土抖落掉,挂到厨房的墙上。
宁守仁给的青菜刚好做个素丸子,青菜剁碎加鸡蛋、粗面、麻油、花椒粉拌匀,用手攒出大小相同的丸子,等到油五成热时下锅,炸到丸子变色漂起来捞出,蒜捣碎加盐麻油调成蘸汁。
宁澜又拿过一个茄子切成长条用盐杀出水分,就着锅中没用完的油煎软后,用剩下的猪肉切沫炒了。
骨汤熬成了奶白色,骨髓轻轻一吸就出来,山药软软糯糯入口即化。金黄的丸子蘸着蒜汁,焦脆爽口,一口一个停不下来。肉沫茄子软糯咸香,回味无穷。
“宁澜,吃什么呢这么香?”花婶儿隔着院墙喊。
“花婶儿,我炖的骨头汤,你来一碗?”宁澜也喊。
“有多的不?”花婶说着便递过来一个碗:“儿媳妇儿怀孕了,吃啥吐啥,这不闻见你这儿飘过来的味儿想吃东西了,只能舍下我这张老脸讨一碗来。”
“花婶儿跟我还见外,”宁澜撇开山药块儿盛了一碗汤,又捡了几个菜丸子递给花婶。
“多谢你了,回过头想吃啥菜来我这儿摘啊,也别和婶子见外,”花婶儿交代了一句便进屋了。
饭后花婶儿来串门一个劲的夸宁澜手艺好,说她家里人都说好吃,尤其她儿媳妇,怀孕这俩月以来,终于吃了一顿饱饭。
“我自己瞎做的,花婶儿喜欢,我给你说说咋做的,”宁澜知道花婶为啥来,他这手艺,也没啥藏的。
“那感情好,”花婶儿笑的一脸褶子,她不是不知轻重的人,有人一门好手艺能养家糊口了,只是她儿媳妇害喜厉害,看着心疼人。
宁澜把炸丸子和炖汤的做法都给花婶儿讲了,听的花婶儿赞叹不已,“等你娶媳妇了,你那媳妇定是个有福的。”
宁澜哭笑不得,这哪儿跟哪儿啊,别说他现在才15,就是娶,能给他娶个男媳妇不。
宁澜是没谈过恋爱的,上学时也有不少小姑娘给他递情书,可他没有动过心。他对自己的性向有了清楚的认知,是有一年暑假他躲在屋里熬夜看完了一部美剧之后。
他那时才知道原来想要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性别是最无关紧要的。
第7章
转眼宁澜来到这里已经一个多月,这期间他又去镇上卖了两趟柴胡和天麻,柴胡52斤共得了1456文,天麻65斤共得了1960文。
孙大夫还为宁澜介绍了他的师兄张平,孙大夫医馆小,药材用量相对来说也不大。
张平是镇上最大的医馆寿安堂的坐馆大夫,如果宁澜能得他引荐一二,兴许能搭上寿安堂这条大船,那以后有多少药材都不愁出手了。
张平看着比孙大夫年轻,为人有些倨傲。孙大夫拜托他的事并不怎么放在心上,看宁澜的时候头抬的高高的,眼神往下撇。
寿安堂就是宁澜上次在桂花树下见到的那家,背靠权势,堂里的五位坐馆大夫名声都是响当当的,经常被达镇上富户请了去,不管去哪家人家都恭恭敬敬的待着。
张平看不上他这样的升斗小民,宁澜也可以理解,是以对通过张平搭上寿安堂这件事儿也不上心。
宁澜从平安医馆出来,去买了些日常吃食及用品,又特意拣着口碑好的店铺买了两盒重阳糕,打了两斤小酒。
重阳糕是双色夹心的,和现代的米糕很像,一层白色一层浅紫色夹着深红色枣泥,最上面洒了一层干桂花。
酒打的是小酒中最高档的,这里春天酿造,秋天出售的酒叫“小酒”,小酒分成二十六个等级,最低档五文一斤,最高档三十文一斤。
冬天酿造,夏天出售的酒叫“大酒”,大酒分成二十三个等级,最低档八文一斤,最高档四十八文一斤。
也有窖藏多年的“老酒”,根据年数不同,价格也不等。
重阳节族里要祭祖,宁澜虽是家中撑门户的,但他的辈分不是非去不可。
那日宁澜早早就起了床,把小书房重新打扫布置一番,恭恭敬敬的把小可怜父母的牌位请了进去,摆上香炉,糕点、时令水果和酒。
“澜哥哥,我们一起去登山吧,”宁澜刚吃完饭李小书和李小墨就过来喊他,登山也是重阳节的习俗,这天村里人都会携家里老小登高望远,祭拜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