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说一下我为什么觉得高考一定要恢复吧。”
李庸伸手摸了摸自己的下巴,看向了一脸正色的朱教授开口说道:“这个判断原理很简单,就是国家需要人才。”
“在此前的三十年不到的时间里,得益于计划方略的优势,我们国家完成了基础工业的建设和文化思想的统一,追上了其他国家几百年都未必做的到的惊人进步!”
“但一直闷头干是不行的,前朝的闭关锁国就是前车之鉴,所以未来咱们的发展趋势肯定是要与国际接轨,走向国际化。”
李庸看着面露沉思之色的朱教授笑着开口说道:“而想要快速发展,单独依靠咱们国家现有的工业体系和生产力显然不够的,所以对外开放国门,积极欢迎外来投资是必然的事情,这样可以用咱们国家的现有物料资源和人力资源交换到外汇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帮助自己实现发展!”
“但这也就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咱们国家现在的基础文化建设做的很好,但高端人才储备对比国际上的发达国家依旧是弱势很多,到时候哪怕从外来资本那里引入了想要的科学技术,咱们看不懂或者是能看懂的人太少,还是会被别的国家卡脖子。”
“而且就是退一万步来讲,咱们不惦记那些高端技术。”
李庸摊了摊手,一脸无奈的开口说道:“可与外资合作咱们也不能被人家忽悠吧?咱们的政策一旦开放,到时候引入的外资肯定不是一家两家,到时候去谈合作的人不懂行,那不就是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
“你的意思是咱们的国家现在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期,想要进步,恢复高考,与国际接轨是唯一的办法?”
朱教授略带讶异的看向了李庸,不得不承认,李庸的话确实引发了他的思考,作为正儿八经的知识分子,在李庸帮他打开思路之后,他依靠自己比李庸更多的对现在内部形势的了解,能想到的东西是比李庸更多的。
自然而然的他也开始判断起了李庸的话语之中关于未来发展方向的可能推断,一番思虑下来,朱教授还真的不得不承认,李庸的话确实有些道理。
“没错,而且在我看来,这个时间恐怕不会太久了。”
李庸笑着点了点头,见状朱教授不由有些好奇的开口问道:“此话怎讲?”
没错,朱教授确实觉得李庸的话说的是有道理的,但是后者凭什么判断这个节点很快就会到来?
“朱叔叔,你知道现在四九城里面的待业人口有多少么?”
李庸笑着看向了朱教授开口问道,后者闻言微微皱眉,随后轻轻摇头开口说道:“我不知道,不过这和咱们讨论的问题有关么?”
“当然有关。”
李庸用力点了点头开口说道:“咱们四九城现在的人口数量差不多是五百万左右的样子,而这里面的适龄待业青年,差不多是一成,也就是四十多万人,而且这里面有差不多十万左右是接受过完整的基础教育的。”
“这么多?”
听到了李庸这话,不光是朱教授,连一旁的方珍和朱淋都是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确实,现在外界很多人找不到工作这事他们是知道的,可是他们也没想到这个情况居然已经这么严重了!居然几十万青年男女无所事事!
这也就是现在时代不同了,要是换到曾经的封建社会,几十万年轻人没事干,而且其中还有不少算是有点文化的,这要是里面出了几个点子王,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换句话来说,平均两三户人家,就有一个和我这么大的青年没有工作只能在家里待着。”
李庸微微耸了耸肩膀,看向了面色沉重的朱教授开口说道:“这些人没有工作也就没有收入,甚至因为他们是城市户口,连种地养活自己都做不到。”
“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像我爹和朱叔叔方阿姨你们这样的高收入人士的,大部分人家里能有一个正式工作就不错了,还能勉强维持一下正常开销,可那些家里没有正式工作的,连温饱都很困难。”
“那这些人该怎么办?”
朱淋在一旁忍不住插嘴,她是个心软的,听到这么多人过的很艰难,自然心里很不舒服。
“难道没有工作可以安排给他们了么?”
“没错,就是没有工作给他们安排了。”
李庸轻轻点了点头,脸上也是浮现出了一抹无奈之色,开口说道:“现在咱们的基础工业体系能消化的劳动力是有上限的,而咱们的计划经济又不允许私营,这些人除了每天待着躺尸什么都做不了。”
“当然了,其实官方为了安置他们也做出了不少努力,比如多设置一些岗位这类的,但那也就变成了专门花钱来养着这些人,只是饮鸩止渴罢了,如果不能想个办法消化这些过剩的劳动力,迟早会出大问题的。”
李庸看向了朱教授开口说道:“想要改变这个现状,计划经济方略就有些不合适了,转向自负盈亏的承包或者彻底私营化的市场经济才是出路!”
“没想到小庸你年纪不大,居然可以看的这么远。”
朱教授这下看李庸的目光就和之前完全不同了,有如此眼光,那提早布局高考的事情也就能够理解了。
“我执教几十年了,能有你这种大局观思路的学生还真没见过几个。”
朱教授一脸欣赏的看向了李庸开口说道,见状李庸却只是苦笑着摇了摇头说了句“您太过奖了。”
李庸对自己什么斤两相当清楚,有些天赋,但绝对不是那种人中之龙,说到底,他还是占了身为穿越者能够先知先觉的便宜,光是凭借他自己可没本事思考到这种地步。
“那朱叔叔您还愿意教我复习功课么?”
李庸笑着看向了朱教授,开口问道,后者闻言脸上也跟着浮现出了笑容,语气十分坚定的开口回应。
“得良才授之,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