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啊,书院向来不许外人随意进出,就如同现代的学校一样。
“这位大叔,请问在青云学院读书需要什么条件?”
“读书?”看门大爷又打量了他们一眼。
他缓了缓神,开口说道:
“若要在清云书院读书,最少得识得三字经,千字文,再者就是每月要交二两的银子的束脩。”
学院没有启蒙学堂,不识字的学生这里是不收的。“
想了想,他又接着补充道:“书院每年的二月份招生,你到时再过来吧。”
听到读书要用这么多银子,韩大有些踟蹰起来。
一人二两,那三个人就是六两。
再加上笔墨纸砚等,不可谓开销不大。
问清楚了这里的报名事宜,周清一边往回走,一边在心里盘算着读书往返大槐村的事。
在这里读书的学子,多数是租住在附近,或者是家里有专门的马车每日接送。
若是让几个孩子单独住在镇子上,周清不太放心。
琢磨着一会和王老头商量一下,多加几文钱,让他每日都来接送三个孩子。
牛车到底是慢了一些,自己现在手头有些银子,干脆置辆马车?
可她也不会赶马车呀。。。。。。
正苦恼着,韩大的声音冷不丁传过来。
“娘,我不想读书,让二娃和三娃去吧。”
韩大对自己还是有几分自知之明的。与其浪费银钱,还不如不去。
周清知道他喜武,原书不止提过一次他天生神力。
只是读书这件事,却不能由着喜好决定。
她转身看着韩大,面色温和。
“读书可以开拓眼界,娘不求你们衣锦还乡,只为世事洞明。不求你们功成名就,只为见多识广。“
说着,她轻轻拍了拍韩大的肩膀。
韩大听闻此话,不禁愣住了。
他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阐释读书的意义。
过往所见,读书人的目标无不是踏上仕途,飞黄腾达。
周清的这番话打破了他固有的认知,好似一道光,直直地穿透心底。
他嘴唇动了动,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只觉得胸腔中似有什么萌芽而出。
或许娘说得对——读书未必是为了仕途,而是为了看懂那些让自己困惑的事。
一旁的三娃,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
“娘,我喜欢读书,我去!”
虽然不知道娘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周清笑了,三娃从小就是读书的好苗子,自己更是要好好培养他,让他尽情的发挥天赋。
韩二则是微微低下头,没什么表示。
他原本对读书之事没有太多想法,反而更想跟着娘一起做生意。
可周清这番话却像在他心里投下一颗石子,泛起层层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