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都有人负责给书籍清灰除虫,有着如此优渥的藏书环境,就连本地的县令都借了一间屋子,用来保存当地的县志。
管着这书院的是一位朱姓老者。
据说以前是哪方的一名大儒,后来与人辩经输了,就跑来江南做了个看书院的活计。
王小刚对读书没兴趣,自然没有过多的了解,只记得这老头好像整天神神叨叨的说着什么“穷天理,灭人欲”之类的怪话。
不过当地的县令好像听说过这老头,每次来王宅见自己的父亲,必会绕路来此书院,带着书本向这老者讨教一番学问,恭敬的像是个学生。
朱老的屋子就在藏书院的外边,虽说此时天色已晚,但是王小刚直接敲响了他的房门。
“来了来了。”
不一会,门扉打开,除了泄露的烛光,门内还站着一个瘦小的老头,年纪挺大,不过精气神却很足。
“呦,这不是王小少爷嘛?这么晚了还找老头子我作甚?不让我这把老骨头好好睡觉是吧?”
“朱老,您说笑了,谁不知道您老人家每日读书都要读到夜半三更。”
王小刚朝他拱了拱手。
“出了点急事,劳烦朱老给找找十七年前的县志。”
“十七年前?行吧,你等会。”
朱姓老头回屋灭了油灯,提着个灯笼慢悠悠的走了出来,腰间悬挂着的一大把铜铁钥匙相互撞击,发出一阵哗哗的响声。
跟着老头一路七拐八绕,三人最终进了一处书房。
书房内书架林立,一卷卷收纳归档的县志,就这么安安静静的躺在书架上。
那老头指了指一排书架。
“左边第二排开始,到第四排结束,就是十七年前的县志。”
“朱老您记性真好,这都记得住。”
老头捂嘴打了个哈欠,满不在意道:
“赶紧找完,好让老头子回屋读书才是真的,这种话便免了吧。”
“自然不会多耽搁,咱有事说事,朱老,您还记不记得,十七年前,发生在江南的那一件怪事?”
王小刚的面色一下子认真起来。
“怪事?”
朱老眯起了眼睛,似乎是陷入了回忆。
“哦哦哦,老头子我想起来了!那一年可不得了啊,大事一件接着一件,先是沁水公主出嫁被刺,举国缟素,接着又是突然出现的江洋大盗,流窜至江南,弄得民心晃晃。”
“说起来,我也是那一年来到了江南定居,啧啧啧,都已经过去十七年了?逝者如斯夫,逝者如斯夫啊!”
王小刚点了点头。
“对,就是那一年,据我爹说,那一年他本来准备好了一批货物准备北上,谁曾料到整个江南忽然封锁,准进不准出,就是因为有个恶因满贯的通缉犯流窜进了江南。”
“我就是想看那一段时间的县志。”
“这样啊……明白了,你等着,我这就给你取来。”
朱老提着灯笼走近了书架丛中,没有过多久,便取回来了一本厚重的书籍。
“就是这本了,你自己看吧。”
“多谢朱老。”
王小刚双手接过县志,朱老再一次捂嘴打了个哈欠。
“谢就免了,若是没事,老头子先回屋读书去了。”
王小刚看着眼前的瘦小老人,心中忽然升起了一丝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