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东南角悬挂明代嘉靖三十四年铸造的大钟一口,重五千斤,上刻铭文“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僧人对姚之富道,洛阳城内也有一口大钟,两钟会产生共鸣,民间有“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俗语,洛阳八景之一的“马寺钟声”就是此处。
姚之富点头称是。
又随僧人到了白马寺山门东侧,见有一座玲珑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僧人说,这就是有名的齐云塔。齐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十三层,高七丈五。
齐云塔之前身,乃为白马寺的释迦如来舍利塔,为金大定十五年重建,为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
僧人道,景安旗兵说推倒的塔,就是这座塔。
白马寺中种有许多石榴树,汉魏时曾誉满京师。石榴原产于安息,在汉代同佛经、佛像一起传入中国,并最多在洛阳、长安落户。
僧人说,白马寺的石榴,很金贵,有“白马甜榴,一实值牛”的说法。
过了大佛殿之后,是一座悬山式建筑“大雄殿”。
殿前有一月台,是寺院内最大的殿宇。由歇山顶改为悬山顶,面积有所缩小。
殿内贴金雕花的大佛龛,内塑的是三世佛:中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三尊佛像前,站着韦驮、韦力两位护法天将的塑像,执持法器。两侧排列十八尊神态各异、眉目俊朗的罗汉塑像。
这十八罗汉都是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裱裹,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这种“脱胎漆”工艺叫夹苎干漆工艺,独一无二,乃寺中塑像之精品,每座佛都是空心的,一只手即可托起。
姚之富又随僧人到了背后殿壁上,见还排列整齐地刻镂着五千余尊微型佛像。
大雄殿后有接引殿,为一般寺院所罕见,为双层殿基,是寺内最小建筑。殿内供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立像,左边为持净瓶的观世音菩萨,右边握摩尼宝珠的是大势至菩萨,均为泥塑。
毗卢阁是白马寺内最后一座佛殿,坐落于清凉台上,系一组庭院式建筑。清凉台原是明帝少时读书乘凉之处,后为摄摩腾、竺法兰译经之所。
僧人说,毗卢阁在寺中位置最高,正面大殿毗卢殿为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初建于唐,元、明、清历代都曾重修。
阁内正中有一座砖台座,设一木龛,龛内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贤,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
这时候,姚之富才知道佛教的“华严三圣”。原来跟洛阳城外的三圣庙里供奉的“华严三圣”一模一样。
到了毗卢阁外两侧,见有两座配殿,即摄摩腾与竺法兰配殿,分置二高僧泥塑像。
山门东西两侧尚有二僧之墓。白马寺东南有一座齐云塔,为方形密檐式砖塔。每层南边开一拱门,可以登临眺望。
僧人说,白马寺现存佛像百余尊,多为元明代所造。其中大雄殿内的元代三世佛、十八罗汉和二天将像,堪称“镇寺之宝”。
他说,另外,韦驮像白皙英俊、温和文雅,韦力像赫面瞠目、孔武刚强。十八罗汉为坐像,神情各异、造型生动。它们都是使用夹纻干漆工艺制作,具有体轻质坚,经久不坏的特点。
这种工艺发源于战国,鼎盛于隋唐,宋代以后逐渐失传,留存到现在的作品极其罕见。姚之富闻说后,赞叹不已。
又见白马寺内有历代碑刻四十余方,其中最著名的是“赵碑”和“断文碑”,分别位于山门内的东西两侧。
赵碑是元代至顺四年由赵孟頫书写的《洛京白马祖庭记》碑,碑文字体潇洒,丰神秀骨,是书法艺术的珍品。
断文碑为半截残碑,名《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碑,该碑的碑文并非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五组写出,故称“断文碑”。
此外还有北宋《摩腾入汉灵异记》、金代《释源白马寺舍利塔灵异记》、明代《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清代《白马寺六景》等碑刻也颇为著名。
姚之富一一看了,心中生出感叹来,好像自己捐款修缮白马寺,为佛家做了一件大好的事。
智慧见他到处游走,道:“姚将军好好找个时间,到大殿里来,听听贫僧说道修炼之事。”
姚之富笑道:“是讲经呢?还是说法?我最喜欢听讲佛家神通,若是学来,行军打仗简直易如反掌!”
智慧笑道:“佛家神通岂是用来打仗的?”
姚之富问:“神通用来干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