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岛通过一环扣一扣一环的行动,终于挽回了自己最大的助力。然而,藤原真的会感激他吗?
令松岛意外的是,他们师生间亲厚的羁绊居然因此事开始裂开缝隙,再也无法回到往日的纯粹。
藤原对自己这个钟爱的学生终于生出了忌惮之心:
他深知,松岛「堕入黑暗」后,必将蜕变得比早川更可怕。后者是盲目崇拜军国主义,以此为毕生理想;
而出身清贵的松岛,他和他的父亲都是标准的士大夫文官,讲究博爱和公平,现在他却因为权力而自愿践踏理想,以身殉道;这种反转,往往意味着良知和温情的彻底泯灭。
他的学生,已经走上一条不归路!
第52章彩蛋:信孚证券交易所之争
上海,一座百年通商口岸的传奇城市,经济与金融在此交汇,形塑出万千繁华与暗流。
若追溯到1937年前后,这里不仅是冒险家与买办们淘金的乐土,更是各国势力角逐的大舞台。
在这错综复杂的商业网络中,有一家极为低调却又至关重要的机构——信孚证券事务所。
它的名字在华洋各界并不显赫,甚至藏身于一条普通的小洋行街中,但真正明白内情的人都知道,谁能掌控它,谁就拥有在战争与阴谋中翻云覆雨的力量。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上海就成为远东金融中心之一,聚集了来自英国丶美国丶法国等国的银行与资本机构。
尤其在1920年代,西方金融巨头纷纷在上海设立办事处或合资机构,进行股票丶债券丶期票等交易,其中相当一部分面向当时的「准殖民地」市场。
伴随日渐增多的华人实业家与企业兴起,金融交易的规模急剧扩大,所需的证券托管与中介服务也日益繁盛。
信孚证券事务所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
它最初只是一家替外资金融机构做结算与代理的小商行,却凭藉创始人高超的人脉与风控技巧,逐渐在上海乃至整个华东的证券市场占据要冲位置。
简单说,「信孚」的作用,相当于连通中外资本,撮合各类债券发行丶股票上市与托管;
它被国际银行圈默认为「安全且稳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
1930年代初,世界经济衰退传导至东亚,上海金融市场波动更是剧烈,大量投机资金进出,对证券交易和信用中介提出更高要求。
「信孚」在此时期逆势扩张,吸纳了部分外资银行的专业团队,处理起中国境内外的多种金融票据,其地位日趋牢固。
到1937年,中外势力都不得不承认,「信孚」虽然牌子低调,却掌握着相当可观的客户帐户与结算渠道。
要知道,这些帐户里流动的,可能是各种侨汇丶外商投资丶军需订单的预付款,乃至各派势力的「灰色资金」。
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方面对外表现出「军事强势」,实际上却必须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
巨额军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靠国内发行国债或向国际市场举债,都需要一种「中间操作」来避免政治与金融风险。
日本军部横空出世的金融天才早川澄明发现了这个契机,日方在上海急需一个可靠的金融窗口,可以让他们在战前悄无声息地从当地吸血:
以各种名目吸收当地的买办资本以及国际资本——发行军用公债或其他形式的「战时债券」,那些总想多边下注的骑墙派们不会放过发战争财的机会;
管控敌对势力或竞争对手的资金流向——若能在证券流通环节占据中枢,可有效追踪和打击抵抗组织的财政来源。
掩护军方的敏感资金流——一些购置武器丶支付间谍活动经费等需求,不宜出现在官方帐目上,需要由第三方「事务所」来洗钱或转手操作。
以早川澄明与松岛辉一郎为代表的驻华大本营,若想在金融层面稳住局势丶攫取利益,「信孚证券事务所」就是不可绕过的一步好棋:
一旦将它牢牢掌控,便等于控制了一条涵盖民间—政府—国际的多重资金脉络。这对于长期发动侵略丶巩固占领区经济也将发挥巨大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也深谙「银弹」同样是革命不可或缺的一环。
尤其在抗战初期,新四军即将成立,需要大量经费购买武器弹药丶补给物资,并支持「宣传与策反」工作,更要保障根据地或敌后交通线的运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