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樉低声道,“这关乎大明根本,万不可动摇。”
朱标点头:“三弟放心,我会继续推行此政,绝不辜负你和父皇的期望。”
朱樉又道:“大哥身体稍弱,朝务繁重,须得保重龙体。如有朱棣等人作乱,也不可心慈手软。”
“我明白。”
朱标拍了拍朱樉的肩膀,“你在北境也要保重,那里气候恶劣,环境艰苦,切勿过于劳累。”
兄弟二人又交谈了许久,直到夜深,朱樉才告辞离去。
次日清晨,朱樉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五万将士,五百辆粮草辎重车,整齐的队伍绵延数里。
朱樉身着铠甲,骑着一匹枣红战马,英姿飒爽。
出城不久,朱樉回首望了一眼京城的方向,“父皇,大哥,但愿我此去能安定北境,不负所托。”
穿过华北平原,跨过太行山脉,越过长城关隘,终于抵达了北部边境地区。
一路上,朱樉察看民情,体察军备,深感边关防务之疏松,民生之艰难。
“这北境防线,比我想象的更为脆弱。”
朱樉站在一处长城烽火台上,望着远方连绵起伏的草原,对身旁的陈德说道。
陈德点头:“自蓝玉将军被诛后,北境军心不稳,加之连年征战,士兵疲惫,粮草补给又常常不足,确实难以固守边疆。”
朱樉沉思片刻:“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稳定军心,整顿军纪。其次,要修缮防御工事,加强巡逻。最后,还需派人深入敌境,了解蒙古各部动向。”
“殿下英明。”
陈德恭敬地说,“末将这就去安排。”
朱樉摆摆手:“且慢。我们刚到北境,对这里的情况还不够了解。不如先召集当地将领,听听他们的意见,再做决断。”
按照朱樉的指示,陈德很快召集了北境各要塞的守将,在大帐中召开了军事会议。
大帐中灯火通明,十余位将领肃立两侧。
朱樉端坐上首,仔细聆听着各位将领的汇报。
“启禀殿下,宣府镇目前驻军两万,但实际能战之兵不足一万五千。”
宣府镇总兵官周鼎抱拳道,“且粮草紧缺,士兵久未领到军饷,军心浮动。”
大同镇总兵官李玮也表示:“大同镇情况类似,驻军虽有万余,但装备陈旧,战力不足。蒙古鞑靼部时常骚扰边境,我军多处于被动防御状态。”
其他各镇将领也纷纷汇报了各自辖区的困境:粮草不足、士气低落、装备老化,甚至与当地豪强勾结、贪污军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听完汇报,朱樉的眉头紧锁:“诸位将军所言,情况确实严峻。不过,困难再大,也阻挡不了大明保家卫国的决心。我此来,就是要与诸位一同振兴北境防务,确保边疆安宁。”
接着,朱樉开始布置任务:“第一,全面清查各镇兵力、装备、粮草储备情况,不得有任何隐瞒。第二,严查贪污军饷之事,有贪腐者,严惩不贷。第三,加强训练,恢复士气。第四,派出斥候,密切关注蒙古各部动向。”
将领们听了朱樉的部署,纷纷表示赞同,但也有人提出疑虑。
“殿下,北境防线绵延数千里,如此大规模整顿,恐怕会引起蒙古各部警觉,趁我军整顿之机发动袭击。”
周鼎担忧地说。